作者:創新講師 創新先生 陳建銘
拋開從眾心理,才能真正創新!
為什麼「創新」之前,要先避免從眾?
在創新的過程中,最致命的障礙之一,就是「從眾心理」。當團隊中的每個人都選擇順應大多數的意見,而非獨立思考時,真正的創新往往被扼殺在搖籃裡。

從眾行為(Conformity)是指個人在信念、態度或行為上,選擇跟隨群體的主流意見,而非做出獨立判斷。這種行為背後的動機,通常來自於對「歸屬感」的渴望。當我們順應群體的價值觀、文化、教育背景甚至宗教信仰時,會感到較為安心,因為這代表我們與多數人保持一致,不會顯得格格不入。
然而,這種心理機制雖然能帶來安全感,卻也可能形成一種被稱為「團體迷思」(Groupthink)的現象。團體迷思讓個人無意識地放棄獨立思考,只為了迎合團隊共識,即便這樣的決策可能是錯誤的,也沒有人敢質疑。這種思維模式會讓人忽略問題的真相,甚至導致錯誤決策,因為「不合群」所帶來的社會壓力,往往令人畏懼。
從眾心理如何阻礙創新?
當一個組織過於依賴從眾心理,創新便難以發生。原因如下:
抑制獨立思考——員工害怕提出不同意見,因為擔心與團隊主流觀點相悖,影響自身形象或職場發展。
降低挑戰現狀的勇氣——如果所有人都認為「這樣做已經夠好了」,那麼真正的突破將無從談起。
決策盲點——當所有人都選擇盲從,而非對決策進行深入分析,企業就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,導致競爭力下降。
如何避免從眾心理,激發創新?
要真正開啟創新之門,我們需要學會打破從眾心理,鼓勵獨立思考:
營造安全的發言環境——領導者應鼓勵員工提出不同觀點,並強調「挑戰現狀」是組織進步的關鍵。
建立多元團隊——讓來自不同背景、文化、經驗的成員共同討論,避免單一思維模式主導決策。
採取匿名提案制度——有時候,員工可能因為害怕權威而不敢表達新想法,透過匿名提案機制,可以降低這種壓力,確保多元聲音被聽見。
獎勵創新精神——不論最終結果如何,都應該鼓勵並獎勵勇於挑戰現狀的行動,讓創新文化深植於組織內部。
結語:創新從拒絕盲從開始
創新需要勇氣,而這份勇氣,來自於敢於質疑、敢於跳脫既有框架。如果我們總是選擇跟隨大多數的意見,那麼突破性的想法永遠不會誕生。因此,在追求創新的過程中,我們必須學會獨立思考,擁抱不同的聲音,才能真正打破限制,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價值。

關於作者
創新講師 創新先生 陳建銘
陳建銘,網路暱稱「創新先生」,企業創新講師顧問,創新先生管理顧問執行長,著作有《靈感製造機:如何找到創新的點子?》《鳥博士桌遊知識小品》,創新發明的作品有「伸縮摺疊電蚊拍」、「會跑的鬧鐘」、「左右腦動一動創意桌遊紅包」、創新思考發想工具《創新的秘密》等二十多項國內外專利作品,上過國內外多家新聞媒體採訪報導,媒體封為「生活發明王」。有多項服務創新,產品創新等經驗,首位解開「如何用『觀察力』與『想像力』,有系統產生創新點子的方法」。多家知名企業指定的企業內訓課程、創新思維課程、創意思考課程、設計思考、創新工作坊、企業講師、創新講師、Hahow線上課程老師。演講與課程邀約,請來信:chen.arron1@gmail.com